工业烘干机

2021年打造全自动工业烘干机设备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M6米乐最新下载地址 退学创业的乡土企业家余育启--云南频道--人民网

来源:m6米乐官网app登录 作者: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发布时间:2024-05-12 01:24:28      浏览量:1
M6米乐最新下载地址·

  5月4-7日,笔者有幸前往云南文山苗乡三七实业公司的基地、工厂参观,并采访了公司负责人余育启,这位第三代三七传人,不上大学回乡创业的传奇经历吸引了我。

  采访结束后,怀着钦佩之情写下一组日记,真实的记下了我和余育启及苗乡人接触的点点滴滴,以对这位梦想着把“中医药文化传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的乡土企业家的鼓与呼,希望他的梦想能早日实现。

  上午9时许,我们媒体人一行从昆明启程,浩浩荡荡地出发,直奔文山,开始对余育启和他创办的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的采访行程。

  苗乡三七公司至今保持着全国三七产业的多个唯一:唯一一家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唯一一家实现全线产品可追溯体系;唯一一家通过世界级有机认证,出口量行业第一。

  一路上,苗乡三七公司电子商务部副经理李洋开始断断续续地介绍公司创始人余育启,“余董(余育启董事长)是第三代三七传人,人很朴实很低调”、 “1998年大学不上了,退学回乡当农民”、“从十万元开始创业,短短十余年时间,公司资产达五个多亿” 、“首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获得者”……

  汽车飞奔,伴着“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留下来……”的优美歌声,2小时到达石林县城,小憩之后,第一站是去蝴蝶基地,苗乡的有机三七种植基地之一,位于石林县蝴蝶村。

  我一路在想,石林,阿诗玛故乡,在这个充满经典爱情的地方种植三七,让人思想容易穿越,穿越到男耕女织的古老农耕生活,就俩字——浪漫。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来到了蝴蝶基地,根本没有想象中的浪漫,还未走近,远远地看到黑压压的一片,黑色遮阳网,400多亩。接待我们的小伙子名叫王家应,基地负责人,26岁,大学生,云南文山人,他从三七的选种、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护、收获等,一一讲解,很专业。

  “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还有大学生来当农民啊,这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没有‘定力’不行。”云南风光杂志社记者茹其平惊讶。

  像王家应负责的400亩三七基地,他三年可获得24万元左右的配股收益,工资例外。谈到此,王家应说,其实,也不仅仅是收入高的问题,主要是跟着余董干,有奔头。而且余董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在苗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像王家应这样的大学生基地负责人,在苗乡三七公司已经不是少数,三年前大家还认为董事长余育启说的“一定要让大学生来当农民”是奢望,如今实现了。

  “我们就在基地吃饭吧,有三七根炒肉”,李洋说。头一回吃三七根炒肉,苦苦的,吃完后又有回甘的感觉,似乎还折射着生活的一些道理。“三碗不过岗”,春城晚报记者茶志福笑说,这确实是一顿不错的三七宴。

  一栋“朱有勇院士之家”的小别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了解,原来是公司搭建研究平台,提供住宿条件,供专家前来开展研究工作,专家的研究成果免费提供给公司使用,一举两得。朱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是参观苗乡三七选育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余育启“一定要选育出三七新品种”的坚持下,通过专家们的无私帮助,历经12年时间,苗乡三七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今年1月“苗乡三七1号”、“滇七1号”两个新品种获得新品种登记,结束了云南人工种植三七至今几百年来没有品种的历史。

  “对不起大家,今晚余董不能请大家喝茶了,按照行程安排,今天晚上他要和记者见面。可明天他要参加文山三七产业发展大会,作为先进典型代表发言,他说要准备准备,改明天再请大家。”李洋表示歉意。

  故事还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李洋说,数百年前,在平坝(云南文山一个小镇)附近有个规模很大的银矿。当时的矿井里没有通风设备,矿工们感到缺氧胸闷时,嚼食几片野生三七就能缓解,受伤时三七可以治伤,甚至可以救命。因为野生三七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来自南京的“精明人”(明朝大将沐英远征云南军队的后裔)捕捉到商机,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三七。

  据史料记载,当时1斤三七与近1000斤大米等价,是名副其实的“金不换”。于是,三七引起了人们的追捧,继而纷纷种植。

  “1951年,人民日报报道了文山群众向朝鲜志愿军捐赠4吨三七,受到党中央表扬的新闻。”李洋侃侃而谈。

  线年,一个文山马关县的小伙子余和谦(余育启的祖父)响应号召,到昆明做抗战后勤工作。在照顾伤员时他发现,文山三七效果很神奇:能够迅速愈伤止血、恢复体力。遗憾的是,三七产量有限,很多伤病的将士都用不上。看到处在痛苦中的将士们,小伙萌发了人工种植大量三七、治病救人的想法。

  于是他开始了三七的种植,可随后遇到了土改,所有三七地被收归集体,之后又分配回个人。人民公社、、时期,余和谦的三七地同样被收归集体。但是因为种植技术好,收归集体的三七地仍由余和谦照管。

  三七很娇贵,规模化种植,极易发生病虫害。余和谦凭借多年实践经验,结合书本知识,研制出了“波尔多溶液”和“石硫合剂”,有效防治三七的病虫害,奠定了三七规模化种植的基础。

  余子畏,是余和谦的儿子,余育启的父亲。他于1961年初中毕业就进入生产队,一边做农活,一边跟父亲学习三七种植技术。1965--1970年,在余家父子的技术指导下,三七种植很快让喜古公社富甲文山,后文山各县纷纷跟风种植。

  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余家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父子俩积累了半个世纪的种植技术,终于在自家的土地上得以应用,开始发展三七产业。因为三七有着严重的连作障碍,(即种植过一次三七的土地需休整30年后才能第二次种植),余子畏开始租用他人的土地进行种植,规模逐渐扩大。

  80年代初,化学农药兴起,导致三七农残、重金属残留超标,日本停止了自70年代中日建交开始的三七进口业务。在此之前,余子畏已经预见到危机,提早开始无公害三七的种植试验。90年代技术成熟,开始进行推广,文山众多农民在他的带领下,因种三七共同致富。

  然而余育启做到了。当时他的想法是:人要成才,一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二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他觉得自己最缺乏第二点。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冒着父母、家人的反对,不顾别人异样的眼光,毅然卷起行李就回家,到家里条件最艰苦的三七种植基地,在地里搭个小棚子,吃住在地里,无论刮风下雨,始终捡最苦最累的活干,而且一呆一年半。

  也正是这段与三七朝夕相处的日子,让余育启真正了解三七,爱上三七,决心将此作为终身的事业,在父辈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做世界三七品牌。

  1999年昆交会,余育启遇到一个做外贸的老前辈,建议他将三七送去检测,如果合格就可出口日本。

  受一个同学启发,余育启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赶到文山县城的网吧学电脑,当时只有县城才有唯一一家网吧,终于把检测报告放到了当时刚成立的阿里巴巴网页上。

  很快,余家人就被电话扰了清静——购买商纷纷来电订货,这时,做父母的还不知道,儿子已经开始在网上,并且是和日本人做生意了。

  2001年,余育启创立了首个三七种植民营企业——文山苗乡三七种植场,同年首家通过日本JAS有机认证,开始向日本出口高品质三七,至今仍保持出口领先地位。

  最后,李洋得意地说,今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7套《科技苑》节目以《余育启的三七不掉价》为题,对苗乡三七董事长余育启及他的三七事业进行了报道。

  上午,文山三七发展大会召开,文山州委、州政府对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加工企业、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等6家流通企业获得表彰。

  第一次见余育启就是在这次大会上,他作为先进代表发言,在发言席上,西装革履,三十出头,精神干练,与我想象的“农民气息”有些差距,只是古铜色的皮肤,显示他从没有离开太阳、风雨。

  会上,余育启做了题为《构建三七产业健康的产业链关系》发言。发言简要介绍了苗乡三七公司的发展历程,并从科技、全产业链可控可追溯体系建设、连锁农场三个方面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与会做了交流。

  就科技创新方面,余育启指出,当前出现的三七种源退化、农药重金属残留、土地连作障碍等问题,若没有科研支撑,就不可能做出超越历史的成绩。他说,“企业搞科研,过去在我们三七产业里还是个神话或者笑话,有的觉得遥不可及,有的觉得是吹牛。苗乡历年来科研投入过亿元,近5年就投资超过8000多万元,其中一些成果已经为大家所用。”

  “太阳能大棚干燥三七技术,不仅改善了历史以来三七初加工干燥房前屋后、马路边不规范、不卫生、不安全的状况,而且大幅度提升了三七初加工效率30%,降低三七初加工损坏率15%,改善三七加工规范性,明显提升三七原料质量。”余育启用自身实例说明苗乡创新使用了太阳能大棚干燥技术带来的好处。

  “2005年率先开发使用新型三七专用遮阳网及搭建技术,改变了三七栽培历史上用树枝树叶、杂草搭棚建园的历史。”余育启说,这为三七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避免了常年三七棚火灾严重的隐患,同时改善了因种植三七,砍伐林木对自然生态破坏的状况。

  “开辟三七产业无品种的历史。”余育启介绍,苗乡通过12年的三七新品种选育研究,“苗乡三七1号”、“滇七1号”两个品种获得了三七新品种登记,结束了三七有记录人工种植400多年没有品种的历史。

  就苗乡“三七全产业链可控可追溯质量体系”建设,余育启说,真正的全产业链是从一粒种子开始到用户嘴里的每一粒产品,全程可控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能确保每一个三七都可以追溯到哪个车间加工、那块地种植、使用哪个品种。

  苗乡三七的所有业务板块都是专注三七产业,以用户思维为导向,建设科研、种植、初加工、精加工、国内外销售等三七全产业链,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协作、互为支撑,通过该体系建设确保了三七进入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赢得高端市场,并为各大国内医药企业提供优质的三七原料。

  苗乡从2005年开始至今一直保持中国三七出口量最大的市场份额,占一半以上。并建立了三七产业种植规模最大的种植基地,近10000亩。

  在苗乡“三七种植‘连锁农场’化模式”建设方面,余育启介绍到,要改变当前三七质量、产量不可控的混乱局面,必须从种植源头的技术及生产组织模式开始,苗乡10年前提出并践行了三七种植农场化的规模、规范化种植模式,培养大批农场经理。并在模式成熟的前提下发展“连锁农场”,该模式是苗乡三七公司极具特色的基地建设模式,保证了各个三七种植农场的管理与技术一致性,才能确保三七质量和产量的稳定。

  余育启继续介绍,针对各大型医药工业企业的不同需求开展“订制农场”,提供不同质量不同合作方式的三七原料供应方式。在此方式的合作前提下,一是大家要有改善产业链关系的长远目光,种三七的不要想把下游的钱都赚完。做下游加工的也不要想把种植的钱都赚完,一个健康的产业链关系是建立在标准化、有信用支撑的合作方式上,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有合理利益,才可能保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2014年三七种植业价格大幅下滑,大多数种植户(企业)亏损的背景下,苗乡三七公司凭借“订制农场”的基地建设模式,依然保持合理盈利。但是2012年、2013年三七价格最高时苗乡依然把上亿元的利益让给白药、天士力等的合作伙伴。

  “一是政府出面大力宣传三七。”他说,“三七是文山富民的第一支柱产业,但是目前三七产量过剩,导致绝大多数三七种植经营者亏损,甚至血本无归,但不建议政府参与收储三七,这样治标不治本,同时政府难以把控收益。”

  余育启认为,帮助扩大三七知名度,就是帮助扩大三七市场,有足够大的三七市场,才可能帮助消耗库存,三七才可能成为大产业,目前三七在全国老百姓心目中的认知度较。